详情

2009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深举办

来源: 本站
2009-11-06

“2009年楚辞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十三届年会1030-11月2在我校举办。来自内地、港台以及日本、韩国、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其中有86岁高龄的权威学者、河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屈原学会顾问、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夏传才老先生,有楚辞学和屈原研究专家刘毓庆、毛庆、姚小鸥、蒋南华等,还有10多位海外学术同仁。此次会议由中国屈原学会、我校联合举办,我校文学院承办。

 开幕式由我校文学院党委书记沈金浩教授主持,我校校长、中国屈原学会名誉会长章必功教授致欢迎辞,对各位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了热烈欢迎。首日在大会上做主题发言的有安徽师大潘啸龙教授、日本秋田大学石川三佐男教授、韩国学者朴永焕等人,他们围绕楚辞研究领域中的汉代抒情言志赋、楚辞章句疏证的版本、出土文献等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提交大会的100多篇论文内容全面、涉及面广,几乎涵盖了楚辞学和屈原研究的各个方面。



*大师讲堂*

杜维明:应把孔子生日作为全球教师节

  作为当代儒家的代表人物,杜维明教授常年奔走于北美、欧洲、亚洲进行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2009年11月27日下午,他应我校文学院的邀请,做客深圳读书月“读书论坛”,阐述“儒学的当代使命”。这是杜维明教授第三次来深圳讲学。讲座由我校文学院院长、我校国学研究所所长景海峰教授主持。

 杜维明一开始重提关于儒家三期发展的观点,他认为儒学可分为三期:第一个时期就是从曲阜的地方文化,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逐渐成为中原的文化主流;后来由于佛教的传入、道教的影响,儒家逐渐没落;11世纪儒学对佛教提出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创新性响应,并从中华大地扩散,影响到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现在称之为儒教文化圈,这是日本人的提法。

  1985年,杜教授到北京大学开讲儒家哲学,当时有人告诉他,在此之前讲儒家课程的是梁漱溟先生,那是1923年,而从1923年到1985年的62年间,北大一直没有儒家哲学的课。

 杜教授说,值得庆幸的是,世界对儒学的认同越来越多。去年在韩国首尔召开的世界哲学大会,经过韩国学者的努力,首次把中文作为官方语言,儒道释哲学作为主要讨论项目。美国众议院最近也通过了法案把9月28日作为纪念孔子的日子,杜维明教授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议,应该把孔子的生日9月28日列为全球的教师节。

面向21世纪,杜维明认为儒家应该成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他说,儒家所代表的人文精神非常宽广,有多种资源可提供给人们参照。提出这个观点,杜维明的论证是,中华文明是少有未曾中断的文明,更特殊的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记忆非常强。印度文明也没有中断,但印度文化不太注重历史。

有不少人认为儒学是为现实政治服务的,孔子游走各国是为了取得一官半职。杜维明认为这是对儒家和孔子的误解。他说,孔子是入世的,但他并非为了做官,他是想把整个政治的游戏规则转过来,当时的政治游戏规则里权力跟金钱联系在一起的。政治的目的是什么?是要让人有最基本的安全,所有老百姓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乃至小康直至大同。每个人在最宽广的世界充分体现他们的价值,充分完成他们的人格。否则就不是政治,就是一种霸权、霸道。

作为一位具有开放心态和宽大视野的学者,杜维明提出凡从事儒家研究的学者,都应该有批判儒家的自觉。没有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就不会有儒学文化的发展。

 【 杜维明,祖籍广东南海,1940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相继取得硕士博士学位,1976年加入美国籍。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1981年任哈佛大学中国历史和哲学教授,并曾担任该校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亚语言和文明系系主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杜维明的研究以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为中心,被称为当代新儒家的代表。】




 

* 学术交流 *

韩少功做客我校



2009年11月1日,著名作家韩少功应邀来我校讲学。上午900,韩少功先生在文学院大会议室与部分师生进行座谈,系统阐述了记忆与文学、文化、社会、历史等的关系。韩先生指出,记忆是文学作品的基础和资源,文学作品是个人记忆的忠实和分享。韩先生谈到了中国当代文学创作所遭遇的尴尬——传统资源丰富而优秀作品匮乏。他认为,有志于文学创作的人要从平静舒适的生活中走出来、不断增加自己的人生阅历、摒除为名利而写作的念头。

下午,韩先生在科技楼3号报告厅做了题为《文学的梦幻与苏醒》的学术演讲。 韩先生在演讲中把文学的四个功能比作四个旧梦,它们是:精神引领、个人发现、热门娱乐和强势媒介。他说,文学这四方面的功能目前都受到巨大的挑战,文学回到鼎盛时代不太现实。但他相信,文学不再鼎盛,但可以优秀。关于文学的繁荣,他举例说,中国近现代曾出现过两次:一次是晚清科举制度废除后,大批知识分子转入文学创作;一次是文革结束以后,知识分子从冬眠中苏醒过来。因此,大的社会危机之后才可能产生井喷式的文学狂热。


刘扬忠先生莅临文院讲学

 

12月10日下午,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委员、古代文学研究室主任、《文学遗产》编委、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扬忠先生莅临文学院,为文学院研究生做了题为“古典诗词的文本解读和审美鉴赏”的讲座,深受文学院师生欢迎。

刘扬忠先生首先劝诫在座学子做学问要有所偏好,要从兴趣出发,更要正确解读原典。学问家和商人不同,商家出于利益考虑故意曲解诗词等文学作品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但为学之人则需正确解读所研究文本。

要从艺术的、欣赏的角度,而不要从科学的角度去研究文学作品,“文学的描写与哲学家的想象并非写实”,用历史考证的方法去解读文学文本是不正确的,应该像欣赏音乐一样欣赏诗词。解读所研究文本,学问家不单单要知晓文学作品中的典故、特殊用语,还应综合考虑时代、社会背景。

他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等实例,深入浅出的讲解了古今一些学者在文本解读中出现的问题。

黄铁池教授来我院讲学


2009年63日,上海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黄铁池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黄铁池教授曾先后执教于纽约市立大学、澳大利亚南昆士兰大学、澳门大学、日本京都教育大学等国内外高等学府,著有《当代美国文学史(1945年以来)》等著作多部。主要研究方向为欧美文学及中外文化诗学研究。同时,兼任中国外国文学学会理事、上海翻译家协会理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作家协会会员等。黄教授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当代美国小说研究》的主题发言,引起了师生们极大的兴趣,得到了在座教师的高度评价。


陈鼓应先生来我院访问

    2009年4月14,著名学者,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陈鼓应先生应邀来我院进行学术访问,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得意忘形的诠释方法和谱系学方法的应用》的学术报告。

陈先生的报告从《易经》与《易传》的关系谈起,肯定了《易经》到《易传》是占卜到哲学的转变。陈先生指出,心、性、情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概念。陈先生的报告主要涉及以下三个问题:一、中国哲学的创始人;二、《易传》作者群的归属问题;三、《太极图说》的谱系。陈先生认为,中国哲学的创始人应该是老子而不是孔子;《易传》作者群应该属于道家;《太极图说》的谱系应该是道家的学术谱系。

陈鼓应,1935年生,福建省长汀人。1949年前往台湾,1960年考取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师从殷海光、方东美。1963年获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哲学硕士学位。1972年任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研究员。1978年后在美国伯克利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哲学。历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研究员、北京大学哲学系客座教授,现任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存在主义》、 《庄子哲学》、《老子注释及评介》、《易传与道家思想》等作品。


曹树基教授来我院讲学


2009年48日,复旦大学曹树基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大饥荒:19591961年的中国人口》。曹树基, 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中国经济史学会、社会史学会理事。 1982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史学学士;1984年毕业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农学硕士;1989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史学博士。19891996年就职于华东理工大学文化研究所,任副教授;19921993年曾任美国洛杉研加州大学(UCLA)历史系客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人口史、中国经济史和中国传染病史。

曹教授采用人口学、历史地理学的方法,以县级地区为基础,以虚拟的级政区为单位,重建1959-1961年中国各地非正常死亡的人口总数。曹教授运用了著名的金辉公式,指出人均拥有粮食量与非正常死亡率无因果关系,大饥荒中人祸多于天灾,不同地区应对饥荒的历史经验不同。曹教授的精彩分析和独到见解得到了在座教师的高度评价,其学术研究及论文写作的方法也给了在场研究生极大的启发。


著名导演贾樟柯做客我校

 


2009年3月22日下午,由我校文学院、我校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与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著名导演贾樟柯大型讲座《贾想·电影——“电影诗人贾樟柯带你走进意想不到的影像世界》在我校科技楼举行。

下午2时许,2号报告厅已经是座无虚席,现场开始播放贾樟柯的代表作电影。4点,贾樟柯导演携最新书作《贾想1996-2008:贾樟柯电影手记》走进了2号报告厅,电影诗人贾导讲述了电影与电影人的故事、中国电影的现状及未来出路、中国电影与外国电影的关系,为深大学子献上了一场电影盛宴。

    贾樟柯,中国第六代导演的代表性人物,代表作《小武》、《站台》、《世界》等。2006年,故事片《三峡好人》获第6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狮奖等多项世界大奖,逐渐被国际公认为当代电影大师。亚洲电影闪电般耀眼的希望之光当今世界40岁以下的最佳导演等称谓更是对他艺术成就的充分肯定。


王富仁教授来我院讲学


2009年39日,著名学者、文学史家、鲁迅研究专家王富仁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题目是《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王教授指出,文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基础,西方的自然科学与技术借助于中国人的文学和人文科学进入中国,成为中国现代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时至今日,中国文化逐渐进入一个纯技术的时代。王教授的讲演探讨了人文科学的学科性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关系,以及人文与人文科学的关系。王教授认为,当人文成为科学之后,如何看待人文的理性,如何区分人文理性与科学理性,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新文化运动阵营为什么会发生分化、鲁迅与胡适的分歧在哪里、自然科学对人类社会的伤害有多大,王教授一一进行了解析,同时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回到古希腊传统,拥抱贵族精神和名士风流。物质的高度发达与精神的极度滞后是当代文化的显著特征之一,繁荣与空虚并存,对此王教授不无忧虑,人类的心灵家园开始荒芜,文明的反作用带来的是吃人的文化。

王富仁,著名学者,博士生导师。1967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外文系,1981年西北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北京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任教。2002年前往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中文系任教,2003年受聘汕头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


金春峰教授来我院讲学

2009年226日,著名学者金春峰教授应邀来我院讲学。金教授历任人民出版社编审、哲学编辑室主任兼《中国哲学》副主编和《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常务副主编、新加坡东亚哲学所高级研究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访问学者、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客座研究员、台湾华梵大学东方人文思想研究所客座教授。著有:《汉代思想史》、《周官之成书及其反映的文化与时代新考》、《哲学:理性与信仰》、《朱熹哲学思想》、《“五四”后思想、人物论集》、《冯友兰哲学生命历程》,《周易经传梳理与郭店楚简思想新释》等。访问期间,金先生为文院师生进行了一场题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哲学的学术演讲。

金先生指出,中国文化经典的文本表现就是国学,核心则是哲学及其表现的价值系统。金先生还谈到了五四传统对中国文化传统及其哲学的影响。金先生高度评价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并分析了冯先生对港台新儒家的影响。

黄良喜博士来我院讲学

2009年325日,美国Rutgers 大学黄良喜博士应邀来我院讲学。并做了题为心口合一乎?语音系统的认知与执行配对的主题演讲。

音系学和语音学两个姐妹学科关系密切,要区分它们很不容易。但是,究竟两者的区别是什么呢?主要在于语音系统的两个层面:第一,物质上的发音器官、音效等问题;第二,认知上的思维系统对发音器官的指令。前者是物理学的子科(口耳的问题),后者属心理学的范畴(心的问题)。要完善语音系统的研究,这两个层面缺一不可。音系理论如果不能建立在可靠的语音数据上将沦为空谈,同样,语音研究如果没有音系理论的指引,不过是一堆无聊且无用的资料。
    
以汉语声调为例,不变调的情况(比如一串北京话的阳平调)真的是稳定吗?语音研究的数据会告诉我们,答案是否定的。可是在进行语音研究前,我们对声调的归类却是源自于音系理论。没有先验地将声调抽象化为调类,我们对是否变调根本无从说起。再以塞音的清浊为例。除北京话外的许多语言的音节末尾都允许有塞音,而且就该语言的音系而言,这些塞音可分清浊,但是,从声效和发音上看却没有区别。如果没有语音学对物质现象的剖析,我们将无法理解原来关键在于塞音清浊的分辨除了嗓音起始时间以外,还可以靠元音音长来表示。再以连读变调为例,变调的发生完全无法归纳到生理结构或者物理属性问题上,唯一的可能就是认知系统上发出了指令,使语言使用者发音如此这般地活动发音器官。在不承认认知系统的存在下,这个问题不可能得到解释。

* 学者风采 *

黄子平受聘为我院特约教授



2009年42日,著名学者、香港浸会大学教授黄子平先生应邀来我院讲学,章必功校长为黄子平先生颁发了我校特约教授聘书。黄先生做了题为体裁的政治:新编故事的人的学术报告。


章校长偕院领导与黄子平教授合影留念


黄先生的学术报告从五个方面详细论述了鲁迅《故事新编》的体裁结构。这五个方面分别是:一、经验的匮乏:故事、小说与新闻;二、来自文学概论的压力;三、“油滑”:破坏结构;四、震惊拼点;五、《起死》:《故事新编》的缩影。黄先生论述了体裁与时代精神的密切关系,他认为,《故事新编》的特别之处在于创作时间、目次编排、大敌油滑”、无法归类等四个方面。

黄子平,194911月生于广东梅县。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文学硕士。曾任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史编辑和中文系讲师,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芝加哥大学亚洲研究中心、芝加哥社会心理研究所和日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及浙江大学文学院作过访问研究。现任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中国文学教授。主要著作有《沉思的老树的精灵》、《文学的意思》、《幸存者的文学》、《革命·历史·小说》、《边缘阅读》、《害怕写作》等。参与编著的有“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漫说文化丛书、中国小说年选及《中国小说与宗教》等。

陈平原受聘为我院特约教授


2009年11月16日下午,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从我校章必功校长手中接过了特约教授聘书。

         随后,陈平原教授向大家讲述了他十年来的研究历程,以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在《北京记忆》这部作品中,陈教授谈了文学家对都市的想象。他认为,传说、诗歌构建起文学的城市,借用考古学的眼光谈论文学的都市,可以沟通时间与空间、物质与精神、历史与文学,也可以借此重构中国的文学史。古代中国文人持着“感时忧国”、“隐逸超越”的人生态度,缺乏对都市的想象,甚至怀有对都市的拒斥心理。中国文学重视田园,蔑视都城市井,城市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并不重要。如今都市生活丰富多彩,日益吸引文学家们从“溪山行旅”走向“都市印象”,有着催生新体式、新潮流的巨大力量。作为专业的城市研究者应当走出单纯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要做到对城市的历史、精神的把握,关注城市所代表的意识形态,保留想象和质疑的权利,这些都需要跨学科的视野和严谨的学术精神。他在《北京记忆》这部作品中关注的是成为世界性大都市以后北京的文学形象,把记忆和想象一同带进来,呈现出了有生气的景象。一个城市的新旧、雅俗、贫富互相制约,共同存在,使其形象得到了很好的呈现。这不是政府的课题,更不是为宣传做贡献,而是用一种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漫游者的好奇心来解读北京,注重的是瞬间、偶然、破碎的现代体验。

 


洪汉鼎受聘为我院特约教授

2009年525日,我校副校长李永华教授在文学院大会议室为德国哲学、诠释学研究专家洪汉鼎教授颁发了我校客座教授聘书。。洪汉鼎教授1956年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63年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生。1991年获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哲学名誉博士,1995年任德国杜塞尔多夫客座教授,现为北京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山东大学中国诠释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斯宾诺莎哲学研究》、《费希特》、《理解的真理——解读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诠释学史》等。

洪教授愉快地讲述了他在德国采访当代诠释学大师伽达默尔的经历,简要回顾了诠释学的发展历程及伽达默尔的学术渊源。洪教授把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特征归纳为九个,第一个是诠释学循环,第二个是前理解,第三个是事情本身,第四个是完满性的前把握,第五个是时间距离, 第六个是效果历史意识,第七个是视域融合,第八个是问答辩证法,第九个就是诠释学对换。洪教授指出,目前国内很多研究比较关心的是诠释学循环、哲学诠释学前理解、时间距离等等,其中有两个研究不是很深入,一个是事情本身,第二个是完满性的全把握。

地址:我校汇文楼一层
邮编:518060
网站:www.syxbskj.com 
传真:(0755)26536124
手机端
微信公众号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