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师资队伍 / 中文系 / 中国古代文学 / 正文

中国古代文学

    郭杰,现任我校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广东省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规划评审组专家,教育部中文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广州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肇庆市人民政府顾问。

    曾任上海空军政治学院教员,吉林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我校党委办公室主任、我校文学院院长,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现“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院长。

   1982年2月毕业于江苏师范大学(原“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

   1986年7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0年12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

   2002年被评为深圳市优秀教师。

   2003年被评为广东省高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学术带头人培养对象。

   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主要方向是中国古代诗歌艺术与诗学理论。在中国上古诗歌(特别是《诗经》、《楚辞》)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著有《古代思想与诗的世界》、《屈原新论》、《白居易诗歌精解》、《白居易小传》、《元好问》、《先秦诗歌史论》(与李炳海、张庆利合著)、《周族史诗研究》(与张松如合作)、《搜神记选》(与郭广伟合作)等书。主编(十卷本)《中国文学史话》、(五卷本)《文学大教室》等书。还主编《岭南文化研究》、《职业教育研究》等书。其专著《屈原新论》,从历史、文化、艺术的三维视野中考察伟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被认为是楚辞研究的重要突破。在《文艺研究》、《文学遗产》、《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高校文科学报文摘》、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家研究》等转载。

   历获广东省第七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政府奖,2017)、广东省第一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政府奖,2005)、深圳市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2006)、2000-2001年度《文学遗产》优秀论文奖等。参与主持的国家重点社科项目《中国诗歌史论》(副主编),获第一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第三届吉林省优秀图书一等奖。 

   主要论文

   《论〈离骚〉的自我形象》,载《北方论丛》1986年第6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7年第1期转载。

   《论〈离骚〉的情感内涵》,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8年第3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12期转载。

   《论屈原艺术想象的独创性》,载《东北师大学报》1988年第4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88年第11期转载。

   《先秦国家观念与屈原的宗国意识》,载《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第4期。

   《春秋战国时代“士”阶层的类型分析》,载《延边教育学院学刊》1990年第12期;人大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90年第10期转载。

   《“生王之头不若死王之垄”》,载《甘肃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

   《先秦“士”阶层的文化心态与历史命运》,载《贵州文史丛刊》1991年第2期;人大学报刊资料《先秦、秦汉史》1992年转载。

   《屈原社会理想与儒法两家的关系》,载《东北师大学报》1992年第3期。

   《关于屈原作品的流传与真伪》,载《齐齐哈尔师院学报》1992年第6期。

   《话说〈橘颂〉》,载《通化师院学报》1993年第1期。

   《〈招魂〉作者补证》,载《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3期。

   《楚辞作家对传统精神文化的全面融汇》,载《长白论丛》1993年第3期。

   《楚辞:诗歌形式的纵深拓展》,载《人文杂志》1993年第3期。。

   《中国礼乐文化初论》,载《东北师大学报》1993年第6期。

   《从我国古籍探索远古乐舞艺术》,载《贵州文史丛刊》1993年第4期。

   《〈九歌〉“二湘”异辞同源说》,载《松辽学刊》1994年第1期。

   《楚辞〈招魂〉的结构特征与语言特征》,载《苏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百世诗宗的文化传承》,载《东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5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4年第12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5年第1期摘编。

   《略说“东皇太一”》,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中国诗歌中渔父意象的发韧之作——读楚辞〈渔父〉》,载《文史知识》1994年第12期。

   《屈原人格的背景、内容与价值》,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1期。

   《中国古典小说中诗文融合传统的渊源与发展》,载《中国文学研究》1995年第2期。

   《公木的诗学世界》,载《人民日报》1996627日第十一版。  

   《广阔的视野,崭新的高度》,载《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3期;《新华文摘》1998年第9期转载。

   《读诗札记(六则)》,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8年第6期。      

   《从〈诗经〉看周代天命观念之兴衰》,载《江海学刊》1999年第2期。

   《“平淡”:陶诗风格之阐释》,载《社会科学战线》1999年第2期。

   《〈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载《文学遗产》1999年第2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年第7期转载。

   《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展望——古典文学研究片论》,载《文学前沿》第一辑,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孔子的诗学》,载《我校学报》2000年第6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4期转载。

   《中国上古诗歌的历史文化观照》,载《社会科学战线》2001年第1期。

   《睹新春之景  咏乡思之情——读王湾〈次北固山下〉》,载《名作欣赏》2001年第1期。

   《夏夜的图景丰年的欢乐——辛弃疾〈西江月〉赏析》,载《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3期。

   《青春溪水里的一朵浪花——读李清照〈如梦令〉》,载《名作欣赏》2001年第4期。

   《从“兮”字用法看楚辞〈九歌〉的音乐特性》,载《社会科学辑刊》2001年第2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8期转载。

   《从〈生民〉到〈离骚〉——上古诗歌历史发展的一个实证考察》,载《文学遗产》2001年第4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年第12期转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1年第5期摘编。

   《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载《我校学报》2001年第6期。

   《仰望泰山志在高远——杜甫〈望岳〉赏读》,载《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6期。

   《屈原的诗学》,载《我校学报》2002年第6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5期转载。

   《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载《中华读书报》20021127日。

   《夏商时代的天命观念及其文化形态》,载《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性善·仁政·浩然之气——孟子精神世界的再认识》,载《我校学报》2005年第3期。

   《一个哲学悖论的诗学消解——老子“道”本体的无限性及其审美转化》,载《文艺研究》2007年第12期。

   《流芳千古的一代文宗欧阳修》,载《文史知识》2007年第12期。

   《眼观风云浩荡胸怀日月运行——曹操〈观沧海〉赏析》,载《古典文学知识》2008年第2期。

   《一部不该被遗忘的著作——重读杨公骥先生<西藏古史考>》,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8年第4期。

   《礼乐传统下的孔子音乐美学》,载《左传研究论文集》,中华书局,2009

   《地域特征民族本质世界背景——岭南文化研究的三个维度》,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年第12;《新华文摘》2011年第7期全文转载。

   《杨公骥的学术风范》,载《读书》2011年第11期。

   《“诗中有画”的典型范例——读王维〈山居秋暝〉》,载《古典文学知识》2012年第4期。

   《独创性与超越性:莫言的启示》,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13年第5期转载。

   《〈“远”范畴的审美空间〉序》,载《“远”范畴的审美空间》,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

   《〈文学遗产〉照亮我的学术之路》,载《〈文学遗产〉六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美景如画情韵悠长——读白居易〈题岳阳楼〉》,载《文史知识》2015年第1期。

   《陶渊明“真意”探微》,载《学术研究》2015年第4期。人大报刊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15年第8期转载。

   《公木的“第三自然界”》,载《读书》2018年第4期。

   《孔子“世界观”的启迪》,载《儒学文学关系研究》,线装书局,2018

   《“四高一转”: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个体特征》,载《江苏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4期。

返回
地址:我校汇文楼一层
邮编:518060
网站:www.syxbskj.com 
传真:(0755)26536124
手机端
微信公众号
Baidu
sogou